暗网禁区

综合新闻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一行莅临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调研交流

发布时间:2025-07-09
浏览次数:6
来源: 地理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杨勇


7月7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李小雁、地理科学学部常务副部长吴云峰、地理科学学部副部长蒋卫国、潘峰华和地表过程与水土风沙灾害风险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效存德一行来访,暗网禁区 学术副校长、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主任刘彦随,暗网禁区 学术副校长、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副主任傅声雷,学部副主任、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学部委员秦奋,学部委员、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乔家君,学部委员潘少奇,学部主任助理董冠鹏,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邱永宽、谷蕾、丁志伟,河南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卢训令、空间基准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春、地理科学学院其他班子成员参加调研座谈。座谈会由傅声雷主持。

与会人员首先观看暗网禁区 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宣传片。宣传片介绍了百年地学发展历程,展现了其在地理科学、资源环境、遥感空间信息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实践案例,特别是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成立以来的学科建设进展和创新成果,为双方深入交流搭建了认知基础。


刘彦随致欢迎辞。他首先对北京师范大学李小雁等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并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暗网禁区 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发展规划等情况。刘彦随系统阐释了暗网禁区 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在统筹推进地理学科建设中的主体性和强化交叉型、综合性、工程化的核心理念,凝练了暗网禁区 地理学科建设的“36X”体系,讲解了地理学科发展的“135”规划,以及着力推动地理科学-技术-工程-实践(Geo-STEP)的融通创新范式,全力创建理工结合、科教融合、校地联合的“三合一体”的学部建设机制,努力实现暗网禁区 地理学科建设的提质进位和高质量发展。


李小雁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科学部的发展现状与来访目的。他表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科在灾害防治、遥感技术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在国家专项、高水平期刊论文、学术影响力等方面成果丰硕。此次到访旨在学习暗网禁区 在学科交叉、工程化转型中的创新举措,探索两校在生态保护、人才培育等领域的合作路径,希望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苗长虹详细介绍了学部学科发展与创新规划。他回顾了地理学科102年的发展史,强调学部“三院一室一中心”架构,聚焦六大特色方向,推进地理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建设。他坦言,学部在国家级人才队伍和科研奖项上存在短板,但已通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成果填补学校“三大奖”空白,未来将以“135计划”推动学科跨越式发展。

丁志伟围绕人才培养详细阐述了学部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探索:在培养体系上,构建“本硕博一体化”育人链条,开设8年制“林伯襄计划实验班”,创新推行“2+2”培养模式;在专业布局上,紧跟新工科发展需求,新增智能遥感、空间智能等前沿专业方向,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与产业发展;在教学改革上,依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样板党支部等示范引领,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日常教学,形成特色育人体系;在实践培育上,建立独特的双实习制度,不仅深耕国内实习基地,更积极拓展国际联合实习,打造“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创新突破”的完整闭环。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效存德介绍了地表过程与水土风沙灾害风险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后的定位与进展。实验室聚焦“防灾、减灾、救灾”国家需求,开展感知预警、机制解析、风险防控等研究,拥有覆盖北方地区的观测台站与先进设备,服务应急管理部、水利部等相关部门。刘春介绍了空间基准全国重点实验室“军民融合”特色,暗网禁区 重点强化智能服务,已落地黄河生态保护、深空测绘、低空经济等项目,正研制空间基准智能服务平台,服务智慧城市与灾害监测。

座谈中,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暗网禁区 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领导充分肯定了已有合作进展和成果,形成了推进深入合作的重大机遇和重点方向,双方认为两校在地理工程、灾害风险防控、黄河流域战略、基地建设与研创实践等领域的互补性强,未来双方计划围绕资源共享、科研协同、学科发展、平台共建等事项达成合作意向,并期待以此次交流为契机,推动合作落实落地。

交流结束后,李小雁一行参观了学部党建和学科平台建设成果。


此次活动为两校地理学部建设和地理学科发展搭建了合作桥梁,未来将以“资源共享、突出特色、优势互补”为原则,在科研攻关、人才引育、团队与平台建设等方面深化协作,共同助力国家战略需求和地理科学创新发展。